
2019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这是中央出台的第一个聚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
《意见》提及的几个关键问题,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快腾出一些时间,看一看这份重要文件都透露了哪些信息吧!
通读《意见》全文,本质君认为其重点集中在以下四点,而重中之重,则依然聚焦在家长最为关心的作业考试和招生制度方面:
1、坚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2、完善作业考试辅导。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强化面批讲解,及时做好反馈。
从严控制考试次数,考试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
建立学有困难学生帮扶制度,为学有余力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各地要完善政策支持措施,不断提高课后服务水平。
3、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依法保障教师权益和待遇(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依法依规妥善处理涉及学校和教师的矛盾纠纷,坚决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提升校长实施素质教育能力。
4、完善招生考试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健全联控联保机制,精准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高中阶段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政策,公办民办普通高中按审批机关统一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
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不断提高命题水平。
《意见》指出: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
这意味着小升初阶段升学的强选拔性将会得到进一步的限制和降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将会逐步均衡并提高。
意见指出:高中阶段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
这意味着高中招生录取将由单一的“只看分数”向“分数+综合素质评价”方式转变,综合素质评价作用将会凸显。不难看出,高中招录模式的改变趋势和新高考改革形成了明显的呼应。
这项改革的目的在于: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
意见指出: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政策。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分配生政策。分配生政策是为了抑制初中择校热,均衡学校间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让薄弱初中的优秀生也有机会上重点高中。武汉市目前的分配生比例为50%。
意见指出:公办民办普通高中按审批机关统一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
这项规定的目的在于限制各个高中,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前选择生源,坚决防止对生源地招生秩序造成冲击。
意见指出: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
目前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全省统一命题考试的地方有: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河南、河北、福建、海南、安徽、江西、陕西、山西这12个省份;从2020年开始广东省等地也会逐步开始统一命题。
这项规定的目的是:解决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负担过重的问题,解决入学机会存在差距及违规招生、加分造假时有发生等问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高中阶段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意见指出: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不断提高命题水平。
这项规定的目的在于:防止简单的、片面的“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坚决克服这种倾向。同时从优化考试内容、创新试题形式、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和加强命题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要求,推动提高命题水平。
除了之前的必考科目,还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状况。
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来推动整个育人模式的改革。
意见指出:开齐开足体育课,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
这项规定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具体到武汉市的“新中考”改革,也将上调体育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改革方案将在2023年中考时正式落地。
作者 | 熊丙奇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意见》被舆论解读为最全面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
但阅读《意见》全文,可能有不少网友会有一种感觉,《意见》提到的要求、措施,都似曾相识,在之前的文件中绝大多数都有提到。因此,这次发布的《意见》最大的特点应该是系统、全面,对之前的要求、措施进行了系统梳理。而这也是社会公众的最大关切所在:之前已经出台的措施,有一些并没有得到落实,在进行系统梳理之后,能得到落实和贯彻吗?
在笔者看来,当前要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关键在于两方面。
其一,扭转地方政府部门的教育政绩观。
正是由于教育政绩观不正确,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并不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依旧变相举办重点校、重点班;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任务,用分数评价、考核学校老师和学生;也不按“五育”并举的要求,保障学校的投入,加强义务教育师资建设,而只重视对少数中高考要考试的科目课程的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投入。
其二,对于地方政府破坏教育生态的行为严肃追责。
这也是和教育政绩观紧密相连的,在追求升学政绩的驱动下,我国有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对学校违规招生、违规办学,视而不见,甚至加以纵容。这就严重破坏教育生态,刺激升学竞争,也让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变为一句空话。
此次《意见》提到,要对办学方向、教育投入、学校建设、教师队伍、教育生态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地方,要依法依规追究当地政府和主要领导责任;对违背党的教育方针、背离素质教育导向、不按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等行为,要依法依规追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有关人员责任。
问题在于,能不能进行动真格的问责。
比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离不开高中学校的规范招生,但是,我国有的地方政府却一心想打造超级高中,于是给超级高中招生特权,这些超级高中可跨地区、超规模招生;同时,对超级中学公然公办民办不分办学视而不见。
对此,谁来追究责任?
是教育部门的同级政府部门,还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上级政府?而不管是哪一级政府部门,在一省范围内,目前似乎都存在对此不闻不问的问题,因为大家统一的思路是提高升学率,包括有的省政府领导,也对超级中学赞许有加。
这就需要国家层面的问责,即由国务院组织对各省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问责。这么多年下来,社会舆论一直质疑地方政府纵容超级中学违规办学,可是却没有具体的问责措施和整改行动。而超级中学的存在就破坏地方教育生态,影响义务教育均衡与质量,让高考竞争甚至下移到幼儿园。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实现义务教育的普及之后,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为此,期待这份系统、全面的《意见》,能得到全面、系统的落实,这需要问责机制硬起来。